【时报食堂 第27期】中州庖馔 1.菜蟒 流行于北方地区的菜蟒,乍看之下像是纯素肠粉的加宽升级plus版。然而作为正儿八经的洛阳食物,它可和肠粉完全不同。鸡蛋、韭菜、粉条、虾皮,诸多原料用北方优质的小麦面粉组合在一起,成就了这道外表晶莹剔透、内里菜蛋饱满的民间美食。长长的躺在蒸笼内部,香气四溢又如同蟒蛇一般盘起身躯,菜蟒以这幅朴素又奇特的形象,成为诸多洛阳人心中家乡风味的符号。 “人们的日常的点滴,或如蔓枝一般。一枝一藤,拼凑出一副庞大而无形的画像。” ——伊德海拉 2.炒凉粉 从名字来看,这种美食的存在似乎是种悖论。其一,既然是凉粉,那怎么能拿来热炒?其二,既然是凉粉,炒之怎能不碎? 但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原人民在美食发明上的智慧:明确比例、倒入凉水、精准加热、抓准时机。先做凉粉后来炒,爽滑劲道又好咬。多加一点香油料,吃得小孩直说好。 这样的炒凉粉技艺,也早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粒明珠,在国内外都受追捧。“凉粉管炒”也以成为一些华人海外谋生的技艺,让他们在异乡也能风雨无忧。 “唔唔.......虽然只是一碗食物,但承载了人们的思念。就像钟表一样,绝不仅仅只是生活物件而已。” ——特蕾西·列兹尼克 3.鲤鱼焙面 “熘鱼出何处,中原古汴梁” 与本期大部分美食类似,吃正宗鲤鱼焙面的成本其实极低:只要两位数就可解决。 这道鱼肉枣红,须面细软的传统热菜,早已成为世界知名的豫菜代表,并极度登上国际会议的餐桌。然而在名声远扬的同时,鲤鱼焙面却没有像部分菜肴一样在价格上水涨船高。今天,在河南,鲤鱼焙面依然是很多家庭聚会时性价比极高的选择。或许,人气的长久不只依靠硬实力,也依靠几十年如一日的初心吧。 “鱼上配面,多么疯狂又大胆的想法啊。这滋味,不知道抵得上几首曲子呢?” ——安东尼奥 4.水激馍 一种类似炸牛奶,却又并非如此的河南限定美食。也有琉璃馍之称。在柘城,这种餐前甜点是坐桌和开席的必需品。小孩也好,老人也罢,都能从中得到油炸与冰冻的双重味蕾享受,可谓老少咸宜的超值体验。 “甜蜜与爆炸性的口感,就用这个作为灵感,来准备新的表演吧!⭐” ——麦克·莫顿 5.牡丹燕菜 这道萝卜制作的菜肴,曾被一位女性皇帝赐名“义菜”,也曾被一名总理称赞“从菜中开出牡丹来”。 作为洛阳水席的第一道菜,它味醇、质爽、利口,不论王公大臣、皇亲国戚,或是平民百姓,这道白萝卜为原料制作都是开席首选。虽然出身质朴,但依旧能凭借如燕窝一般珍贵的味道,飞上国宴的餐桌,或许这才是其被冠以牡丹之名的真意吧。 “既然渴望飞上天空,那就不要畏惧于抛弃过往。紧抓现在,为未来铺路。” ——玛尔塔·贝坦菲尔 6.哨子汤 民国初年诞生的哨子汤在中原食谱中虽然算是小辈,却已经温暖过许多劳苦人民的胃肠了。鲜鸡汤、羊油、粉条,茴香、花椒、味精——几滴辣椒油,吃前端起碗如同吹哨子般轻轻一吹。简单快速,但风味丝毫不差。 “(温暖的,温暖的食物........即使是这样满是鳞片的冰冷手脚,也能温暖吧......)” ——渔女 7.碾转 碾转是豫北地区的方言,也是他们的青物之一:小麦和青稞在夏至前后吸浆将满,但又未完全黄熟。这样谷物做出来的饭食,就称之为青物。 而再用火把青稞麻麦在锅内焖熟,乘热搓去壳,再在石磨中推碾形成的寸许淡青圆条,这就是碾转。清新又充满嚼劲的味道是夏至专属,吃完这顿,年轻人们便有力气继续面对接下来的丰收了。 “中国听说有食疗与食补一说,吃下的东西会转化为对应的力量,真是神奇呢。” ——艾米丽·戴儿 8.口袋馍 几代人前,人们走南闯北时,一些商贩试图在车站之类的地方贩卖方便携带的食物。由于塑料袋当时还没发明,布或者纸包又成本太贵,灵机一动的商贩们便把馍做成口袋的形状来裹住菜与肉。口袋馍应运而生,随后步步推广开来。 今天,虽然当时没有容器的窘境已经随着科技发展而逐渐消失,但口袋馍奇特的造型依旧流传,并成为能让人们随走随吃的代表食物。 “自由的人们需要自由的食物,放开容器的束缚,向着随心所欲的道路飞舞吧!” ——奈布·萨贝达 9.鸡蛋不翻儿 古代渔民生活艰险,海上食物来源有限。妻子们为了讨个彩头,便用米浆加蛋,搭配不需反翻的铁锅,煎出蛋饼并取名“鸡蛋不翻儿”。 不翻之名或许只是为了图个吉利,但是这道美食确实温暖了无数出海的打渔人,牵起他们漂泊之中、对陆地和家的短暂念想。 “旅人们哟,愿你们平安抵达,愿你们得偿所愿,愿你们不被欺瞒。” ——菲欧娜·吉尔曼 感谢解说:@ 马一甲 (lof) 感谢大厨们:@ 夫诸泪 (bcy) @ 莫凡的信 (lof) @怪味烧JO(wb) @ Sweetbeet (lof) @ 一瑞天下 (lof)@漂流瓶瓶瓶瓶子(wb) @Are妮(wb) @我是悖论没有字(wb) @ 为我所用 (lof) 感谢栏目策划:@是pro家的番犬吖(wb)
5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