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是民族(或宗教)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具有强盛鲜活的生命力,历经岁月的变迁,逐渐成为民族(或宗教)灿烂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 有人觉得禁止学校教师和学生过“洋节”活动,是虚张声势、郑重其事了,是缺乏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其实是这些人不了解意识形态斗争形势的严峻性与残酷性,缺乏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安全利益是最大的国家利益!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强化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精神自豪感,始终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教育无小事!注重细节,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不懈地构筑“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的坚固长城。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独具魅力的本民族节日文化,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都是富有中华民族精神与特色的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放着自己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民族节日不好好过,非要过什么模棱两可、崇洋媚外的“洋节”,如何能教育好孩子?怎样让孩子爱国爱家呢? 西方基督教会把中英《南京条约》称为在华传教的"转机", 基督教乘机而入。基督教在被侵略时期传入中国的目的就是同化中国人的思想,以便于进行殖民地统治。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上深深的印刻着“耻辱”两个字。圣诞节是基督徒的节日,也是中国人的伤疤,不适合中国人。 这些影响大的洋节,基本上都有宗教背景,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要树立科学世界观,不信宗教、不信迷信、不信任何伪科学的东西,不能像一个普通的公民那样自由地去信仰宗教。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个民族都有其传承的节日,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维系。 如果一个民族的群体热衷于另一个民族的节日,这说明文化入侵已是极其严重了。 教师、学生过“洋节”,是假时尚、真媚洋。西方的“圣诞节”马上就要到了,不少校园里,把过圣诞节作为一种时尚;尤其是学生自发地给老师送圣诞卡、送平安果(苹果),更有甚者收取学生费用、组织班级圣诞晚会。这类缺乏民族精神与情感的活动,是刻意模仿、是假大空,没有任何实质意义,还劳民伤财;与此同时,崇尚“洋节”的活动,反应着信仰和信念的混乱与虚无,其精神实质是“假时尚,真崇洋媚外”! “洋节”的盛行其实也是西方文化、价值观渗透的结果。西方价值观、意识形态一
2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