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剧透) 看完唐探3,我对和我一起来的人说:“这是我近几年看过最好的电影了。” 回家再一看,豆瓣评分6.8,听说还在跌。这回不是对电影失望了,是怀疑自己的欣赏水平了。 于是看了看b站上的一些观后感,也就明白为什么我认为的一部好电影在那么多人眼里是一部烂片。 因为我们欣赏的角度不一样。这是最本质的问题。 给差评的基本上都是冲着推理去看的,而我本人作为一个不太懂推理的人,更加看重的是电影的主旨,主线和支线的联系,以及情节的作用,就像去阅读一篇文章一样。
(含剧透) 看完唐探3,我对和我一起来的人说:“这是我近几年看过最好的电影了。” 回家再一看,豆瓣评分6.8,听说还在跌。这回不是对电影失望了,是怀疑自己的欣赏水平了。 于是看了看b站上的一些观后感,也就明白为什么我认为的一部好电影在那么多人眼里是一部烂片。 因为我们欣赏的角度不一样。这是最本质的问题。 给差评的基本上都是冲着推理去看的,而我本人作为一个不太懂推理的人,更加看重的是电影的主旨,主线和支线的联系,以及情节的作用,就像去阅读一篇文章一样。
我之所以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是因为唐探3将各种元素、情感、哲理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我这里所说的是“融合”,是毫不突兀地“融合”,而不是单纯地“展现”这些元素。 下面我来简单地分析一下,唐探3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首先,这部电影可以按照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表达哲理两个明暗线去看,在故事情节这一大主线,又可分为案件和揭示Q的身份两条支线去看。 案件发生在一个四面环水的密室,日本两大黑帮帮主渡边胜和苏察维在这间密室讨论事情,中途密室外的人听到了玻璃破碎的声音,后来又听到了苏察维尖叫,赶进去时渡边胜手里握着一片碎玻璃,正昏倒在地上,而苏察维来不及被抢救就因为失血过多死去。 在秦风的一番推理下,认为小林秘书是最大的突破口,而在此时小林秘书被Q绑架,要想救出小林秘书,就必须要接受Q设计的层层关卡。 从这里开始,就巧妙地将案件和Q两个不相干的主线情节融合在一起,也是从这里开始,引入了另一个暗线,即秦风一直追求的【完美犯罪】。 在Q设计的关卡中,最后一关,如果秦风推下囚犯,杀死囚犯,就无法救出小林秘书。正在秦风犹豫之时,囚犯自己跌了下去,自杀。 这个情节,前有两处照应,第一处是Q的第一个关卡,“三个人分两个面包,实现公平正义。”当时秦风选择的是杀人,并说:“维护正义需要必要的牺牲。” 第二处照应,是Q设计的一个关卡,要求秦风数出东京最繁忙的十字路口每一次红绿灯闪起过马路的行人的数量。秦风准确地数出来了,但是却失败了,因为有几个闯红灯的人。 于是Q说:“你无法控制人性。” 最后秦风用撒钱的方式让行人们都去捡钱,这样就没人去过红绿灯了。
这两个情节,与秦风推人的这一情节形成了照应,都与【人性】有关,这实际上是一个铺垫,先按下不表。 之后秦风涉嫌杀人,被关进了监狱,这时候Q来探望秦风,邀请秦风加入他们的组织。 这个时候秦风才知道,Q是一个组织。那么Q是怎么劝秦风的呢,大意是这样的: 【其实完美犯罪一直都在发生。财阀,权贵,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原罪。而我们,要建立新的秩序。】 我的理解是,财阀,权贵们,纵使犯罪杀人,但是因为他们拥有权力,那么所谓的真相也就不重要了,他们不会得到所谓公平正义的惩罚。 那么,在这种不可抗的原罪面前,我们推理,我们破案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是为了公平,为了正义,可是我们敢说,仅仅凭借一个真相,就可以制裁罪人么? 答案是否定的。 Q看清了这一点,所以选择了肮脏的一条路,选择统治这个世界,建立有利于他们的新的秩序。 一直追求完美犯罪的秦风,却没有选择和Q一样的道路。 因为秦风和Q,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这个本质区别,就是依靠秦风推人这个情节表现的。 为了让秦风加入自己的组织,Q可以不惜牺牲一个囚犯的性命。Q是这么说的:“如果不是我,他只是一个奸杀犯,是我给他的生命赋予了一点意义。” 可秦风在最后也没有推囚犯。或许他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挣扎矛盾,但他起码是矛盾的,是纠结的,而没有失去人性的一点温度。 在权贵财阀掌控社会的背景下,面对一个鲜活的生命,Q可以彻底失去人性的那点温度,但秦风无法抛弃那点人性。 秦风拒绝了Q,也因此成为了Q的敌人。 这一情节在电影中占的时长不长,有一种“点到即止”的意味。
接着继续说剧情。唐仁他们证明了秦风是无辜的,秦风无罪释放。这里简单说一下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思诺的出现。 思诺是作为一个提示出现的,电影中她推了唐仁一把,暗示唐仁,别人推下去和自己倒下去的落地点是不一样的,因此有了后面的实验。 为什么一定要让思诺出场,我认为这是在为后面“情感”的部分铺垫。思诺是唐探里面一众人当中看人世最为通透的一个人,因此她能作为一个正面人物为秦风提示,这个提示不光是在案件本身,更多的是案件背后的纠葛交错的人性与复杂的情感。 接着回到案件,原来这一切都是苏察维的自导自演,在送他去医院的路上,小林秘书又用玻璃碎片“补刀”,刺死了苏察维。 揭示真相后,渡边胜却袒护小林秘书,一口咬定自己是凶手。 原来,渡边胜是小林秘书的亲生父亲。小林五岁的时候生了一场重病,为了救小林秘书的命,渡边胜和父亲做了一笔交易,得到了救她命的钱,但是不得不和她们母女撇清关系。 母女身处异国,为了活命,小林的母亲不得不去偷去抢,小林甚至亲眼目睹了母亲为了让她吃上一碗面不得不委身于一个流氓的场景。 最后,小林母亲病死在监狱中。所以小林很小的时候,就想替母亲报仇,让渡边胜也体会那种在监狱中死去的滋味。 而抛弃妻女,也成了渡边胜一生的心结。
从法庭出来后,思诺送给了秦风一个“Q”形状的手环。 思诺想要告诉秦风:“善恶往往不是对立的,很多时候是交缠在一起的,你也分不清何为善,何为恶。” 电影最后,Q的组织为未来干杯,而秦风始终坚信选择正义善良的人永远会比邪恶多。 这看起来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大道理,但看电影的时候我却无比动容。一个宏大的“善于恶”的命题,以点到即止的方式融合在了整个案件当中,一个宏大的“人性”的命题,同样以点到即止的方式融合在了Q设计的层层关卡和Q与秦风的对话。 而如此一个沉重严肃的话题,却融合在了一个欢快搞笑的整体氛围当中,毫不违和。
我想导演的本意一定不在案件的推理过程,而是这个案件对于秦风的成长意义。 对于一个总是执着地追求真相的侦探的成长意义。 所以我才会那么惊喜,一部电影,竟融入了这么丰富的情感,却仍然能以喜剧的方式呈现。 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仍然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至少从我的欣赏角度来看,它的高度超越了前两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