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吻是龙的第几个儿子
螭吻是龙的第9个儿子。螭吻是中国古代神兽,由鸱吻、鸱尾演变而来的。在唐朝时期,以前的鸱尾加上龙尾巴和龙头后慢慢地演变成了明朝以后的螭吻,一般被人们认为龙的第九子。在古代中国宫殿建筑中,五脊六兽是只有官家才能够拥有的;但也有部分民居会有较为小巧的螭吻。
螭吻:
鸱吻又名螭吻、鸱尾,《说文解字》中言:“鸱鹗,宁艉也,号声”,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吞脊兽。鸭吻口阔嗓粗,据传鸱吻是龙所生的九子之一 ,形状像无尾的壁虎 ,喜欢在险要处四处远眺,也喜欢吞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鸱吻属水性,具有镇邪、避火的功能,因此在屋顶上安放两个相对的鸱吻饰物能驱邪消灾,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集大成的表现。
据《太平御览》载:“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北宋吴楚原亦在《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可以看出,这里所说鸱吻实际上是一种防火观念、**和愿望的体现。
最早起源于两汉时期的对凤鸟纹饰的意象演化,在《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建章宫西有玉堂,壁门三层,台基三十丈,玉堂内殿十二门,阶陛皆玉为之,铸铜凤,高五丈,故名壁门。
这里所谓的“凤凰”是汉人对于火鸟的图腾崇拜,而凤鸟这类具有吉祥寓意的动物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相关的巫人建议下在屋顶之上进行驱灾祈福的象征。
鸱吻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在结构上的作用,另一个则是它的寓意。
由于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而鸱吻衔接了殿顶正脊与垂脊之间的重要位置,因而让殿顶更加牢固、严密,并有防止雨水渗入的功能。
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写道:“蚩者,海兽也。汉武帝作栢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可以看出唐以前鸱吻是以一种大鱼尾巴的形象出现,寓意镇宅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