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佛三武一宗
“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
“三武灭佛”背景介绍
据史**载三武灭佛的主要原因,各帝王动机不一,情况各不相同,但如出一辙。
无非是**原因;思想文化领域的冲突;僧团道风方面的缺陷;僧俗之间的经济利益的矛盾方面等问题。
宋代宗颐禅师为此做过检讨:“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寺空,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检守真风。”古德云:“要想佛法兴,只有僧赞僧。”
又《百丈清规》云:“道场以无事为兴旺”;佛陀曾经说过,我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而僧人不守戒律,破坏僧团,不守清规,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
在前两“武”之法难中,确实与儒学有涉,但这种关涉主要表现为**,而不是宗教。五胡乱华之后,胡人内迁中原,鉴于当时汉人将鲜卑族视为“胡”或“戎”,而魏太武帝欲一统天下,所以要推崇汉人的儒学和道教来标榜自己。
他称佛教为“胡神”、“胡经”,以明自己非“胡”。其灭佛诏令中说由于“鬼道炽盛”,致使“政教不行,礼义大坏”;“王法废而不行”,而他自己“欲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治。”。
北周武帝的排佛与魏太武帝的灭佛有相似之处。从历史看,周武帝也表示自己不在五胡之列,故无心敬佛。为了表现与汉文化的认同,他不但崇儒,本来也是偏袒道教的。
这些皆表明对汉文化和儒学认识的深刻。北周武帝灭佛,这也是和当时北周武帝后来推行的一系列的****有很大的关系。
北魏末年,**动荡。515年爆发过冀州沙门法庆聚众造反之事,其众多达5万以上,法庆自称“大乘”,鼓吹“新佛出世”,所至即毁寺、杀僧、焚经、烧像,故此对当时的僧俗地主统治阶级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北魏**了“大乘**”后不久,在523年,又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六镇**”,接着各处纷纷出现反魏起事,群雄并出。当时北方地区的僧、道阶层过于庞大。
根据《魏书》称,正光(520-525年)以后,不少原属**的编户民众,为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此外,其时****动乱的加剧,亦令普通百姓寻求相对安全的宗教实体之庇护。
以致全国的佛寺竟有3万之多,僧、尼数目则有200万之巨,这在当时北中国的人口比例上,达到了极高的程度,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6分之1。
这促使封建**政权采取极端手段,以扩大经济来源来充实国力。
唐武宗灭佛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在其次道、佛之争但与儒家无关。
而五代周世宗灭佛则主要是经济原因促成的。周世宗即位后,继承后周建立者郭威的****,在劫后余灰、民生凋弊的情况下,欲一统天下,采取了均定赋税,发展生产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
是时中国乏钱,他想到毁铜像铸钱的方法。周世宗谈到其灭佛的理由时说:“吾闻佛说以身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有所惜哉。”
既然佛可以舍身救人急难,为什么不舍铜像救天下呢?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强词夺理,但可以看出其主要原因在经济,而不是其他。事实上,周世宗也未敕禁绝佛教。
“三武灭佛”影响
东晋名僧道安说:“不依国主,法事难立”;太虚大师提倡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的人生佛教理念……也都是在当时的**背景下提出的,四次废佛以后,在中国还保留着兴旺的佛教宗派—禅宗。
禅宗历史上著名的百丈怀海禅师,制定了一套《百丈清规》。除僧人立守戒律外,还提倡“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理念,这和当时**背景相契应,故禅宗在灭佛中影响不大。也是契合当时**因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