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东京与范爱农发生的最大冲突是什么
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因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杀后,范爱农因为对鲁迅有偏见,故意反对鲁迅提议的“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的无人道”,在众人的压力下屈服后,又故意针对鲁迅要求主张发电的人拟电稿。鲁迅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来作”,要求范爱农写,两人因此而发生冲突。、
《范爱农》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前不满黑暗**、追求**,辛亥**后又备受**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全文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孙传芳(1885—1935年):山东历城人,北洋直系军阀。1926年夏他盘踞江浙等地时,曾以保卫礼教为由,下令禁止上海美术专门学校采用裸体模特儿。作者悼范爱农的诗《哀范君三章》,实际上是三首。最初发表于1912年8月21日绍兴《民兴日报》,署名黄棘,后收入《集外集》。下面说的“一首”指第三首,其五六句是“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关于范爱农之死,1912年夏历2月27日范爱农在给作者信中,曾有“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等语。作者怀疑他可能是投湖自杀。
全文记事写人朴实平易,感情跌宕起伏,在回忆亡友短暂人生的同时,充分表达出了对封建复辟势力切齿痛恨之情。(四川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蒋剑书评[4])《范爱农》是鲁迅实践自己主张的典范作品之一,它反映的辛亥**前后的**状况与一个普通的进步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所具有的历史认识价值,倒有可能退居次要,因为散文的容量毕竟比不过他的小说;然而,那蕴寓于平实冷静的叙述笔调之中的真诚深挚的感情,却跃居前位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