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隐人物形象
《红楼梦》甄士隐这个人物形象爱热闹、附庸风雅、爱显摆。也是曹雪芹要批判的一个末流儒生的代表。
甄士隐,曹雪芹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谐“真事隐”)姓甄,名费,字士隐。“甄士隐”取意为“真事隐”。书中有“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一句。正如贾雨村是“假语存”一样。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精神内核,曹雪芹通过塑造甄士隐这个形象,向我们展示出这种文化已经发展到对人性造成严重扭曲,被它教育出来的人,是无生存技能的善人,是发展不均衡的庸人。他的女儿走失,他无处可寻;他的家园被烧,他无计可施;他寄人篱下,却致贫病交加。在作者看来,甄士隐的确是“真废”(甄费)。
《红楼梦》甄士隐人物形象解析
1、爱热闹
一出场就是炎炎夏日,甄士隐正在读书,炎夏永昼就是盛夏的大白天,甄士隐在书房看书却看得打瞌睡,对书本兴趣不浓,却对梦中别人的故事兴趣深浓。
梦中的甄士隐没闲着,而是急着赶热闹。听到僧道谈论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前世姻缘,他忍不住想打听个明白,接着又极力想看僧道手中的通灵宝玉,还不请自入去到了太虚幻境。这些甄士隐梦中的言谈和行为表现出他爱热闹、好八卦、好奇心重的性格特点。
2、附庸风雅
甄士隐日常消遣的大部分时光应该都是在豪奢**的书院里。可以和宾客会面、聊天、酌酒吟诗、鉴赏古玩;也可以和朋友在这里吃饭,喝酒,聚餐;还可与朋友一起品茗长谈;又可以在这里读书、思考、工作。
按理书房是沉思静悟、安顿身心的所在。然而,甄士隐并没有在这个豪奢的书院中找到宁静,他的精神状态是五心不安,六神不定,寂寞烦躁,无法和自己独处;可见书院只是一个附庸风雅的摆设,是甄士隐害怕被热闹的世俗生活所抛弃的配置。
3、爱显摆
甄士隐既不是真正爱读书却配置了个书院,既是附庸风雅也是为了显摆。显摆的目的是希望别人看得起自己,还是因为他是个爱热闹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淡泊。
《红楼梦》甄士隐人物经历
甄士隐的谐音是“真事隐”,即把真事隐去,留下“假语存”(贾雨村)。士隐,据周汝昌先生考证,出自《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礼疏》云:遭真事隐去也。值乱世,道德违费,则隐而不仕。是则“真废物”、“真事隐去”言外意也。
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小时便被拐子拐走,后来被同时卖给一个无甚权势的人家和薛家,结果薛蟠把那人打死,案子落到贾雨村手上,他不念英莲是自己的恩人的女儿,把利用这件事顺水推舟的讨好薛家,讨好贾家。后来英莲跟随薛家到了贾家,在大观园中过了一段时间的好日子,最后还是逃不过“应怜”的命运。
而甄士隐丢了爱女,家里又着火,后变卖家产带着妻子封氏,投奔了岳父封肃,只那封肃是势利眼,甄士隐用来请他置办田地房屋的银子被他半哄半赚,只给他薄田朽屋.甄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封肃又人前人后说甄士隐如何好吃懒做,不善过日子,令甄士隐既悔恨投奔错了人,又急忿怨痛。他本已有积伤,且暮年之人。经过这么些打击,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
一日,甄士隐拄了拐杖挣挫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这道人口中念念有词,便是“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宿慧的,听懂了道人的好了歌,心中彻悟,便笑,他来注解。
最终,甄士隐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从此抛家弃业,出世而去了。封氏哭的死去活来,求助父亲封肃多方寻找,也杳无音信。
甄士隐和贾雨村,两相对照而写。作者在开卷第一段里就明白表示他撰拟这两个名字的寓意:真事隐(将真事隐去)、假语存(假语存言)。作者是通过他们两个人,先从外部介绍四大家族、荣宁二府,是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故事悲惨的结局,给全书定下了一个基调,也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