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的喜剧主张
58 浏览
柏格森的喜剧主张:1. 喜剧,尽管最终结果不同,是完全由人类主导的,不论是身体、表达、态度还是姿态,都与人类的思想或身体息息相关。2. 喜剧是以理智为目的的,只有排除情感时才起作用,即当“心的情感麻木”时。3. 喜剧以群体形式表现,效果更好,因此显示出它的**意义。4. **需要思维、身体和性格具有灵活性的个体。没有这种适应能力,个体将不再是**中旺盛,有活力的一员(而是沦为喜剧丑角)。5. 心不在焉是喜剧以及喜剧角色中最重要的元素。它是喜剧效果的本源。
1900年,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制定了他关于喜剧目的和原则的想法。1953年,法国导演雅克·塔蒂(Jacques Tati)制作了一部喜剧,描述了酒店度假区一群人的民情和习惯。柏格森的专题论文《笑》与塔蒂的电影《于洛先生的假期》,尽管构思完成的时间相隔53年,他们的喜剧思维却惊人的一致。作为一位哲学家,柏格森用生命活力论和生命冲力的有力论点来对抗机械论和唯物论,他那关于原始生命冲动的想法,跳脱科学和逻辑,只能通过直觉理解。
柏格森理论的中心概念是异常丰富且能引起喜剧效果,是“附着于生命之上的机械化事物”。尽管这是他的理论的重点,但还是通过其他一些观察和评论来详述。他的研究被分为6部分:泛论喜剧,形式的喜剧效果,姿态和动作的喜剧效果,行为和情景的喜剧效果,语言的喜剧效果和角色的喜剧效果。因为语言的喜剧效果不适用于塔蒂。
人物介绍: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0月18日—1941年1月4日),法国哲学家、作家。1859年10月18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868年,得到了波拿巴皇家中学(后改名孔道尔塞中学)的奖学金,成为一名寄宿生,开始中学学习,并对哲学逐渐产生兴趣,决心专攻哲学。1877年,毕业于波拿巴皇家中学。1878年,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录取,大学期间,有唯物**倾向,对当时崇尚的康德**持猛烈的反对态度,逐步具有**思考的精神。1927年,凭借哲学著作《创造进化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41年1月4日,因病逝世于巴黎,享年82岁。
历史评价: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几乎没有一个当代哲学家敢夸耀他们完全没有受到柏格森的影响(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尽管很少有人提到和引证柏格森,但柏格森的存在却是不能从我们的文明中消失。
1900年,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制定了他关于喜剧目的和原则的想法。1953年,法国导演雅克·塔蒂(Jacques Tati)制作了一部喜剧,描述了酒店度假区一群人的民情和习惯。柏格森的专题论文《笑》与塔蒂的电影《于洛先生的假期》,尽管构思完成的时间相隔53年,他们的喜剧思维却惊人的一致。作为一位哲学家,柏格森用生命活力论和生命冲力的有力论点来对抗机械论和唯物论,他那关于原始生命冲动的想法,跳脱科学和逻辑,只能通过直觉理解。
柏格森理论的中心概念是异常丰富且能引起喜剧效果,是“附着于生命之上的机械化事物”。尽管这是他的理论的重点,但还是通过其他一些观察和评论来详述。他的研究被分为6部分:泛论喜剧,形式的喜剧效果,姿态和动作的喜剧效果,行为和情景的喜剧效果,语言的喜剧效果和角色的喜剧效果。因为语言的喜剧效果不适用于塔蒂。
人物介绍: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0月18日—1941年1月4日),法国哲学家、作家。1859年10月18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868年,得到了波拿巴皇家中学(后改名孔道尔塞中学)的奖学金,成为一名寄宿生,开始中学学习,并对哲学逐渐产生兴趣,决心专攻哲学。1877年,毕业于波拿巴皇家中学。1878年,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录取,大学期间,有唯物**倾向,对当时崇尚的康德**持猛烈的反对态度,逐步具有**思考的精神。1927年,凭借哲学著作《创造进化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41年1月4日,因病逝世于巴黎,享年82岁。
历史评价: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几乎没有一个当代哲学家敢夸耀他们完全没有受到柏格森的影响(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尽管很少有人提到和引证柏格森,但柏格森的存在却是不能从我们的文明中消失。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以及用于商业使用
作品推荐
视频推荐
更多
打开APP搜你想看,本站所刊载图文之著作权归快看漫画官方和快看漫画用户所有,内含官方内容和快看社区用户编辑内容,非经本站授权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