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达的结局
鲁智深的结局是:鲁智深上梁山后英勇善战,反对招安。梁山归顺朝庭平定辽国后,鲁智深重上五台山谒见智真长老问询前途,智真长老曰: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后来,鲁智深果然擒得方腊大将夏侯成,并亲手抓获方腊。在回京途中,在杭州恰逢钱塘江潮信大至,鲁智深想起长老之言,问明“圆寂”之意,沐浴更衣,焚香打座,圆寂而逝。朝庭因其有擒获方腊大功,加赠鲁智深为义烈照暨禅师。
鲁智深是被迫选择了“很有前途”的强盗事业,伙同杨志打下二龙山后他当了寨主。后来入盟梁山,大排位中鲁智深位居第十三,是步军统领(老大)。名义上跟马军统领关胜(马军五虎将之首)、水军统领李俊一样,属于一方梁山大佬。
公孙胜是最**的好汉,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两次离开梁山。第一次是宋江上山后,第二次是征讨方腊前,这一次就再也没回来,从此天高云淡,闲云野鹤,洒脱修道去了。鲁智深反对宋江招安,并表示“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意思就是,宋江要招安,咱就散伙。但最终跟着梁山大军,走完了所有的艰辛之路,活捉了方腊后,离奇圆寂!
显然鲁智深和公孙胜,代表着“佛家”和“道家”存在于梁山之上,水浒之中的。道家的公孙胜,处处有玄幻(法术),却又时时“不作为(不强行作为)”,该来就来,该走就走,道不同不相为谋,把道家的元素,表现的淋漓尽致。佛门的花和尚,处处有担当(敢于出手),却又刻刻见慈悲(救人),以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慈悲情怀,试图拯救江湖。
鲁智深的离奇圆寂,不是因他师父所言,“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宿命,而是代表着佛家的慈悲情怀,在水浒江湖的破灭。鲁智深一直试图拯救江湖,奈何这个江湖,非慈悲可感化。
鲁智深圆寂的玄机
鲁智深最初时,是天天喝酒撸串的快活提辖。由于替金翠莲抱打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开启了逃亡之路。结果当他来到代州雁门县时,发现城门有一群人,于是他“也钻在丛里听时,鲁达却不识字”。
注意这最后三个字“不识字”。显然鲁智深是文盲!因此他才闹了笑话,根本不知道人们围着看的,就是捉拿他的告示。这时,金老汉发现了他,这才把鲁智深拉走,随后在赵员外的帮助下,去五台山当了和尚。
那么当了和尚后的鲁智深,是不是进步了?根本没有,反而大闹五台山。这才又被赶到东京大相国寺,并在这里遇到林冲……后面的事就不细谈了。总之,鲁智深无论当提辖,还是和尚或是江湖好汉,就没变过——喝酒、打架、交朋友,全是这三件事!
可问题恰恰出在他圆寂前,鲁智深手写了自己的遗言: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无论水浒江湖中的好汉,还是我等观众,都对这遗言顶礼膜拜,认为大和尚果真有大智慧,果然有高僧之根……但问题是“不识字”的鲁智深,怎么突然不但会写字了,还能写出如此禅机深远的遗言?
莫非是他一面闯江湖,一面自学?可你相信吗?就是翻原著也找不到相关信息。前面说了,鲁智深就三样:喝酒、打架、交朋友。他怎么可能发奋读书?从不识字,变得会写字,且还写出了如此精彩绝伦的诗句——比梁山第一诗人宋江都牛!
莫非是施耐庵的笔误,为了照顾情节发展,塑造鲁智深的人设,而造成前后不一致了?这倒有可能,也可以算一个原因。但无论怎样,鲁智深的遗言分明藏着玄机,却没有一人敢怀疑!这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了。既然有玄机,有疑问,自然就要追问一声:鲁智深到底是怎么死的?
除了施耐庵的笔误的原因外,恐怕就是被暗害而死!哪怕他师父告诉他,听到潮信就死,却也没说清,是如何死法。那么谁是最大的嫌疑人?当然是宋江!因为鲁智深活捉方腊后,宋江像着魔一样劝说鲁智深回京受封,鲁智深却一口一个“洒家心如死灰……全不要,只图个囫囵尸身”,当时宋江的反应是,“默上心来,各不喜欢”!
这很好理解,在宋江看来,我招安就是为了大家的前途,可你鲁智深先是反对,并提出散伙,后活捉方腊有了这么大功劳,却还是不听话。这让我宋江情何以堪?让皇上和**官员,如何想呢?一个连兄弟和手下都管不住的人会是啥形象,如何交代?
你鲁智深若是那个“胡敲”,那么我宋江就是“提挈人”,没有我宋江的“一力提携,如何能让你鲁智深,声名冠世,为人不可忘本!”既然你鲁智深忘本了,那就别怪我宋江不客气。
这应该是宋江暗害鲁智深的内在逻辑。同时也是,鲁智深为何没法拯救江湖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