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
关于遗憾,关于告别,关于忘记。
情书电影以渡边博子的视角为始,讲述了她偶然发现过世的丈夫藤井树高中班级有和他同名的女同学,进而发现她和这位藤井树长相相仿。她怀着对亡夫的思念和对真相的探知与这位藤井树互通信件,从而又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两位藤井树高中时期青涩的暗恋故事。
男藤井树在高中时期暗恋着女藤井树却没有告白,两人最终错过,而他与博子“一见钟情”后组建了婚姻。女藤井树在老宅生活,直到与博子往来,才知晓这份沉甸甸的心意。
最后,博子对着藤井树离去的山上喊出“你好吗?我很好”,在与他告别,又在与心中的执念告别。
影片叙事很平淡,没有过多对感情的描写,只是对事实平铺直叙;同时分镜讲究,每一帧都非常漂亮。《情书》很精巧,虽然是普通的叙事,却因倒叙与插叙有了悬疑的成分。没有对感情的描述,却仅仅从演员的台词上就能感受到汹涌的情绪。
虽有戏剧性的情节,却没有过多地渲染,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分析情书电影中那些细节吧
情书电影关于主题分析——爱、回忆、死亡
解析1:爱与孤独是本片的第一个主题。整个故事是从博子对死去的未婚夫藤井树的那难以了却的爱情开始的。虽然未婚夫去世已经两年,但博子仍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她顾不得未婚夫的朋友秋叶对她表达的爱意、希望同她一起开始新的生活,也不愿考虑其实她很有必要接受这份爱情,从而踏上自己新的人生道路,而是向已经离开人世的他,向早已变成了公里路的他家旧址发出了一封新:“藤井树君,你好吗?我很好,渡边博子。”这封信向天国的信是影片最重要的线索,为什么要寄信?诚如博子所言,“就是因为收不到才寄的。”博子深爱着未婚夫,时间并没有冲淡她对他的情感,她沉浸在爱的想象中无法自拔,还不能真正接受他已经死去的事实,因此她需要一遍又一遍地确认这个死亡的讯息,直到自己最终相信为止。博子寄信的心理是十分微妙的,她明知道是不可能有任何信息的,但强烈的好奇心又驱使她盼望着些什么。熟料,奇迹真的降临,博子居然收到了署名藤井树的回信,不知不觉开启了另一段爱的尘封往事。一对同名同姓的男女,两个一模一样的女孩,爱的思绪在三个人中纠葛,穿越了时间的脉络,跨越了阴阳的阻隔。但是,这爱却从来不曾圆满,或者说更多的都是个人的爱恋故事。
博子是爱情的追悼者,我们始终都没有看到成年的男藤井树与她共同出现的情景。或许我们凭借博子对男藤井树的一往情深而猜测男藤井树对博子也怀有同样的恋恋深情,但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们越来越能体会到脖子的那种无望。两人的相遇或许就是一次藏有玄机的“一见钟情”,但男藤井树却始终迟疑着并未开口求婚,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孩子吟唱着伤感的情歌。这就难怪一向矜持的博子在看到和自己如出一辙的女藤井树后那不能自已的惊诧与啜泣,或许从一开始她就是一个影子,她难舍弃的眷恋不过如水中倒影一般虚无。然而,男藤井树对女藤井树的爱恋,又何尝不是一次雾里看花的追寻呢。
解析2:记忆与忘却是本片的第二个主题,博子写给女藤井树希望她帮助回忆一下男藤井树过去的事情,这一举动说明博子根本无法忘怀与男藤井树的感情,同时从内心深处而言,她也拒绝遗忘,因为记忆是她与死去的男藤井树的唯一联系了。而对女藤井树来说,若不是这个有些奇异甚至物理的要求,她可能永远也不会再次回忆起年少的一幕幕。因为同名的尴尬,同学的嘲笑,还有男藤井树那一副酷酷的表情和种种怪诞的行径在她看来并不是一些愉快的记忆。然而通过不断的回忆以及一些列现实的取证,真实的画卷被一一展开。作为影子情人的博子必须选择忘却,因为只有忘却这一段精华水月般的爱情,她才能重新活在真实的世界中,坦然接受秋叶的爱意,充满信心的生活下去。作为在这段爱情中看似缺席却时时在场的女主人公女藤井树,通过回忆而获得的纯真爱情将是她一生中宝贵的财富,她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份爱情的绵长浓烈,用一生去细细品味。当博子奔向空旷的雪地冲着雪山竭力呼喊时,躺在病床上的女藤井树呓语一般地发出了相同的呼唤,在这里,回忆与忘却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接替。此后,女藤井树的回忆信件统统退还给她,因为这是女藤井树应该藏有的记忆,而博子已经不再需要了,同时当女藤井树最后看到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有藤井树名字并画有自己肖像的卡片时,不禁泪光盈盈,她敲下了描述这段情景的文字,却终究没有发出去,因为这个时候她明白,这是完完全全属于她的记忆了。一个原本想占有更多的回忆,却通过记忆得到了忘却的解脱,一个似乎懵懵懂懂早已忘却,却在回忆中收获了最珍贵的记忆。
解析3:离世与重生是本片的第三个主题。生与死包含的不仅是**,还有情感与意念。片中几个主要人物,几乎都经历了残酷的离别,但又在逝去的伤痛中迎来了温暖的重生。对博子而言,她失去了未婚夫藤井树,但更令她心中酸楚的是她曾经以为拥有过的美好的情感也随着谜底的揭开而消逝,甚至可以说是不曾真正降临,但就在藤井树遇难的雪山上,忘情呼喊的她释放了心中积蓄的悲痛,卸下了一段不该沉迷的情感,继续微笑着面对生活。对男藤井树而言,生命已经凋零在雪山的征途中,但两个女孩的书信来往唤醒了他那段尘封的情感,尽管**已经消失,但他的情感却得以昭然,并将永驻在爱人的心中。对于女藤井树而言,她的体验更为丰富。在还没有得知男藤井树对自己的感情以前,女藤井树内心最大的创伤来自父亲的去世,所以她宁愿一直被感冒困扰也不愿去医院就诊,那里埋藏了她的噩梦,而男藤井树对她的暗恋则被她有意无意地埋藏。这时的她遭受的是亲人的离去与爱情的未觉,随着她回忆的加深,病情也逐渐加重,直至她也如父亲一样到了危在旦夕的地步。在生死的边界体会过死亡的碰触后,这种先死情境的再度演绎才驱散了笼罩在她身上的父亲死去的阴霾,与此同时,那些被她忽悠、掩埋的爱的记忆才破土而出,在心底发芽。影片的最后,大病初遇的藤井树获得了身体的新生,破除了内心死亡的阴影,更复活了一段至纯至真的情感记忆。著名作家村上村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道:“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日本人的生死观在这部影片中再次得到了印证。
情书电影关于人物关系的解析——暗藏三段暗恋
第一场暗恋:替代之爱——渡边博子和藤井树
渡边博子是《情书》中的受害者吗?藤井树的好友兼博子的现任男友秋叶茂(丰川悦司)曾说过才初次见面,他就突然提出想和你交往……这里岩井俊二便借他人之口非常精彩地交代了博子和藤井树的恋爱关系。成为白月光的替代品是博子最大的悲剧,但也是这个角色内含最深的冲突,正是因为这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甚至只能依靠观众想象来发挥的关系,构成了《情书》中暗恋的闭环,让三个主角间的“暗恋”间隔了生死,间隔了地域甚至间隔了时空。
《情书》看似在讲两个藤井树之间年少的暗恋情事,但是深一层埋藏地的是渡边博子对藤井树的“暗恋”。虽然没有一句台词明朗地表达了博子对藤井树的爱,但观众从她寄信的那刻就可以看出来。这里,暗恋的“暗”更多是博子对藤井树没有摆在电影明面上来的爱,是一种过去的追忆。但是区别于藤井树(女)不断捡拾暗恋的过程,博子的“暗恋”是不断释放、不断稀释的过程。放下该放下的,或许才能更加坦诚热烈的拥抱眼前拥有的。
电影尾声,在秋叶茂地陪伴下,看似为两个藤井树作配的渡边博子小姐,也在白雪覆盖的山涧间喊出那句久违了的问候,一切好似又回到她给藤井树寄信的起点,但也是这一刻,渡边博子解决了电影为她埋下的冲突,破茧成蝶。
第二场暗恋:不言之爱——藤井树和藤井树
这是电影里最核心最细致的爱,始于渡边博子追忆故人却找错了地址将问候信寄给了同名同姓的同班同学——藤井树,随着二人交流不断加深,树的记忆也随之复苏,一点一点借着给未婚妻分享未婚夫曾经生活点滴的信件,将藤井树(男)的不曾言说的暗恋在观众面前铺开。
《情书》之所以精巧的点是在于即便是最明显的暗恋也是收敛的,是藏住头尾的,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观众从始至终看到的都是二人嘻嘻笑笑的上学生活,甚至看到的是树对于重名而遭到全班开玩笑的懊恼,没人知道男藤井树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女藤井树,也不知道女藤井树到底知不知道他的喜欢。电影就这样憋着憋着,以女藤井树的感冒将作为引线将故事憋了出来。这也是电影高明之处,糟糕的留白会让观众摸不清头脑,聪明的留白反而刺激人的想象力,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另外——
女藤井树在电影中一直处于重感冒的状态,这个设置非常巧妙,不仅暗示她被暗恋者的身份,同时随着她感冒的加重,也表示这场曾经捂着的爱不断浮出水面,将被爱的人搞得“头昏脑胀”,如同重感冒一般。直到女藤井树最后翻开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借书卡时,这场暗恋关系才明确被挑明,从这里,可以看到经典的日式浪漫。男藤井树是喜欢女藤井树的,那女孩喜不喜欢男孩呢?又留给人无尽地遐思。
第三场暗恋:等待之爱——渡边博子和秋叶茂
秋叶先生的爱本质来说并不是暗恋,但是他的暗恋也是有迹可循。显然,他从渡边博子和藤井树交往时就已经暗恋着博子了,甚至为博子难以释怀藤井树替身的事而暗自吃醋。可能大部分观众更关注的是男主的暗恋,而没有注意到秋叶茂,但仔细品味,着实可以看到秋叶先生身上那令人着迷的魅力。秋叶茂包着头巾,带着大框眼镜,与忧郁美貌的藤井树相去甚远,但他却是电影中最能诠释“爱”的人。爱是什么,是朦胧的记忆吗,是让人难受的重感冒吗,是纪念册中一模一样的脸吗?
都不是,爱是等待,爱是陪伴,爱是宽容。我想岩井俊二真正想表达的爱是秋叶茂对渡边博子的爱,是他让博子鼓起勇气追寻真相,又是他促成博子再一次上山面对伤疤。
情书电影关于细节与情节的解析
影片的开头,是女主角博子一袭黑衣躺在雪地里,一动不动。
一秒,两秒,三秒,我们开始怀疑她是否没有了呼吸。突然间,她开始大口地喘气。短短的这几秒,至少点明了这部电影的两个主题。
一个是生与死的主题。这场戏后面接着的是藤井树逝世三周年的纪念会。藤井树是博子的未婚夫,三年前因为一次登山事故而长眠在了这座雪山里。这一幕,正是博子在模拟藤井树在雪地里失去呼吸的场景。为什么要模拟那种死亡的感觉?因为她想感受过自己的恋人曾经感受过的。博子忘不了树,即使他已经死去三年了。
于是另一个主题也随之浮现,一段无法遗忘的爱情。
而整部《情书》的故事,其实也都起源于无法忘记藤井树的博子。她始终无法接受未婚夫的过早去世。于是她在树的初中毕业册上找到了他当时住过、但如今早已废弃的一个地址,往那个地址寄了一封信。她认为,这封信是寄往天国的。在博子的心里,她其实是希望通过这封无法收到回信的信,去让自己相信树真的已经死了。
但意外的是,她居然收到了回信。通过镜头的调转,我们发现,回信的是一个和藤井树同名同姓的女孩。原来当初是博子在毕业册上错抄了这位同名同姓者的地址。这场意外,让女藤井树和博子开始了漫长的通信。通过这场通信,一个青春的秘密被揭开了。
在信里,女藤井树告诉博子,她和男藤井树是初中的同班同学,并且因为他们的同名同姓,引起了不少有口难言的误会和困扰。
但是当记忆的匣子被打开时,我们发现——在这场同名同姓的巧合里,比起痛苦和误会,更多的其实是一种暧昧的萌动和美好。
看起来是一场因为被捉弄而导致的打架,实际上是少年树对少女树的保护。往少女头上套纸袋的恶作剧,是少年因为少女误会自己心意而作出的小小报复。在停车棚的暗暗的灯光下埋头校对卷子,也只是为了能拖延更多的时间和她在一起。甚至每一张借书卡,其实都是一次表白,只是少女树从来都没有发现。
比起少年树对少女树的感情,对于观众而言,女藤井树的感情一直表现得很模糊。
我个人倾向于女藤井树对男藤井树抱有一种比较朦胧的情愫。比如她曾经多次在图书馆偷偷地看向少年树;比如在树转学后,同学们恶作剧地在他桌子摆上表示祭奠的菊花,少女树看到后狠狠地摔碎了花瓶。以及,当少年树专程过来找她时,她的笑容里可能藏着连她自己都没发现的娇羞和快乐
但由于少女树的迟钝和少年树不敢当面表白的羞涩,这份朦胧的感情最终在时间的长河里,逐渐从女藤井树的世界里淡出。不过,这份感情的尘封似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这就要说到影片里在视觉上最怪异的一段场景——女藤井树来到医院看病,在走廊里睡着。
在梦里,她梦见了父亲临死前在医院里的场景。这一段,岩井俊二和摄影师筱田升用了一个在很多悬疑惊悚桥段里才比较多出现的希区柯克变焦。希区柯克变焦的原理是,你要在摄影机往前移或者往后移的同时,改变镜头的焦距,这也被称为滑动变焦。这个镜头所带来的视觉效果,让我们在一瞬间感受到了女藤井树在一刻所感受到的那种,既惊恐又茫然又觉得一切如梦似幻的无助感。注意,这里随后接的两个镜头才是重点。
在这个和父亲的死亡有关的梦境里,她推开门的瞬间衔接了一个青春时期的蒙太奇——少女树推开门,发现门外站的是少年树。
这看似怪诞的一幕,其实牵连着女藤井树内心里最深的伤口。
她重病在身却始终不愿意来到医院,怕的就是被勾起父亲死亡的记忆。她始终不愿意面对父亲的死亡,于是她把那段时期的记忆在脑海中封存起来,而连带着一起封存的,还有这段青春的记忆。影片中那个经典场景,即将转学的少年树来到少女树家门口给她送书,发生的时间就是是少女树的父亲死去后不久。
父亲的死亡,和这段两个藤井树之间的朦胧感情,发生在青春期的同一阶段,它们紧紧地勾连在一起。因此,我们才看到了虚实交加的这一幕。
在梦境里,女树记起了医院里关于父亲死亡的回忆。在现实里,护士在一旁喊着她的名字推她醒来。一瞬间,父亲的死亡和藤井树这个名字叠加在一起,开封了这段一直掩藏在她心里的青春记忆。
这段爱情最终的遗憾,一方面是因为女树的迟钝,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因为她有意的自我封闭。直到影片结尾,在她看到那张明信片时,她才最终确认并接受了这份爱情。
到此,故事的脉络其实已经相当清楚。两位藤井树的爱情,是《情书》的明线。而《情书》的暗线,是博子的爱情。
在博子见到和自己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女藤井树时,敏感的她就意识到了,或许自己只是一个替代品。关于博子是否是替代品这个情节,也有一些争议。有一些观众认为,男藤井树其实并没有冷酷。替代品的说法只是博子自己觉得,但或许相似只是一个契机,后来男树仍然爱上了博子。不过,我更倾向于认为,在这个故事里,男藤井树对博子的爱应该是比较淡薄的。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可以比较有力地作证这个猜想。在博子和秋叶去拜访曾经的老友时,朋友唱起一首歌——“我的爱,随南风飘散而去了。”
这首歌是松田圣子的《蓝色珊瑚礁》。朋友说,这是树死前唱的最后一首歌。他们还纳闷说,树并不喜欢这个歌手,为什么要临死之前唱这么一首歌呢?这个时候,博子的脸色立刻阴郁了下来。
凭借着一种女性的直觉,她立刻明白了歌词里那层含糊的意思。
在片头出字幕的时候,影片特意强调了小樽是一座距离神户很远的北方城市。歌词里的南风,是由南向北的风,也就是从神户飘向小樽的风。这首歌,也正是藤井树中学时代的歌。这首名为《青涩珊瑚礁》的歌曲当时是受到一部美国电影的启发而创作的,那部电影讲的就是一对不谙世事的少男少女的恋爱故事。这所有的巧合或许都意味着,在藤井树临死前,他想念的是自己的初恋。
而博子在意识到了这点之后,才说出了那段求婚的往事。看起来只是一段笑谈,但对于博子来说,这是另一次心碎。因为她在这个时候,她终于明白藤井树当年没有开口求婚,或许并不只是因为害羞。
如果你们仔细看这段中山美穗的表演,会发现她看似轻松的表情里,隐藏着一种深深的刺痛。这几个情感的细节,都藏得相当隐晦。在这个看起来纯洁美好的纯爱片里,博子的这段感情,实际上构成了一条相当残酷的情感暗线。也正是因为有了前面所有的情感铺垫,影片的临近尾声的一幕才能构成如此强烈的情感冲击。
在这一边,是博子在雪地里对着群山呼喊。她最终喊出了那封本就应该寄往天国的信。这一段连续的呼喊,是她知道真相后最终的放弃和释怀。
而在那一边,是得知了藤井树已死的女树躺在病床上喃喃自语,她在念着博子寄给他的这封信,这封信却同时也是她此刻的内心独白。因为她在前一天,刚刚得知了男树已经死亡的消息。她的这些喃喃自语,源于树的死亡带给她的巨大冲击,更源于在她即将确证自己的爱情时她发现,原来那个人早已经逝去。这份即将被证明的感情,实际上也是一段永远不可能圆满的感情。
在这场隔空交谈里,岩井俊二完成了最为精巧的一次镜像关系的塑造,也完成了一次情感的传递。
博子最终放下了对于藤井树的眷恋,但这份眷恋,借由这场通信,被传递到了另一个藤井树那里,她在余生里或许会成为另一个博子,对这份感情念念不忘。
在青春偶像片的外壳下,岩井俊二讲述的其实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它既有爱情的青涩和纯美,却也有极其现实的残忍。
甚至,如果我们把每一段爱情都单拎起来看,会发现在每一段关系里,爱情几乎都是单向没有回音的。助手爱着秋叶,秋叶却爱着博子,博子爱着爱树,男树却爱着女树,而故事中心的女藤井树,却是影片中最后知晓这段恋情的人。
在《情书》里,爱情总是关乎错过。而岩井俊二,也从来不是一个只会拍纯爱电影的导演。在他这部大银幕处女作里,他其实早已经为我们呈现了爱情的复杂性。
在他随后的电影里,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的、关于爱情的不同面貌。无论是《四月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还是《花与爱丽丝》,这些小清新青春片里的爱情,其实都并非只是简单的纯爱,而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爱的多面性。
这或许也正是岩井俊二想告诉我们的——青春当然是美好的,但它并不只有美好,青春同时也包含着残酷、疼痛和粗粝的一面。除了爱情,《情书》里还包含着一个更大的主题——生与死。
岩井俊二曾经提到过,《情书》的创作参考的是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影片中,两位藤井树和博子的三人关系,其实就是对《挪威的森林》中那段三角关系的模仿。不过最重要的参考,还是在主题上。
在《挪威的森林》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而死亡与再现,也正是《情书》的主题。影片开头,在藤井树逝世三周年的纪念会上,大家对于树的死亡都表现得不再介怀。父亲喝酒,母亲装病回家,朋友们更是借此机会打算去探险,只有博子一人仍然对树的死亡无法忘怀。而在另一边树,女藤井树的父亲的死,也早已经被大家淡忘。
肉体的陨灭并非是死亡的终点。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而《情书》里柏原崇饰演的藤井树,看似在影片一开始便已经死去。但事实上,因为他的死亡,这个世界上长得如此相似的两个女孩因此而得到了连接。而通过她们的记忆,树也将永远以另一种方式存活在那些美好的记忆里。
这里要插一句,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孩却活在世界上的不同地方,这样一个设定最早出自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双生花》,不知道岩井俊二是否也参考了这部著名的电影。
说回到《情书》,影片中出现的另一场死亡,是女藤井树父亲的死亡。在多年前,女树的父亲因为流感加重而不幸身亡。
即使当年爷爷奋力把他背到了医院也无济于事。因为这件事,女树的母亲一直对爷爷心存芥蒂,而爷爷也一直满怀愧疚。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细节,当女树的母亲说走去医院来不及时,爷爷精准地说出了从家里到医院只需要38分钟。这38分钟,或许是他在失去自己的儿子后,一次次从家里走到医院精准计算出来的时间。这38分钟,包含着一位父亲满满的愧疚和心碎。
而当女树即将重演父亲的命运时,年迈爷爷再次选择了当年的做法,不是被动地等救护车姗姗来迟,而是冒着暴雪,主动把她背到了医院。这份主动和勇气,最终拯救了树的生命。这里,在这两段死亡情节的设置里,也暗含着岩井俊二的一个表达。
无论是面对感情还是曾经的愧疚,被动和逃避总是很容易让人错失美好;而只有懂得了真正的勇敢和真正的释怀,生者才可以更好地生,死亡才能不再成为伤疤而是释怀的记忆。
情书电影关于视听语的解析
1、色彩与画面解析
《情书》在颜色的精心雕琢上非常出色。
在片头,渡边博子的黑色外套和一头黑发,躺在在一片茫茫白雪中,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一开始就出手不凡。影片从葬礼开始,每个人都身着黑装,在漫天漫野的白雪中,黑白两色便成了烘托气氛的主色。随着情节的推进,故事逐渐变得温馨,色彩便开始由冷色向暖色转变。当故事进入对往事的回忆,浅棕色得以大量运用,烘托出怀旧的情愫,很自然地把时光拖回了往日。此外,阳光的金黄和暖黄使视觉温暖柔和,增强画面的唯美感,让故事显得更加精致。在接近片尾的时候,穿着黑衣的渡边博子在雪山前小跑前去,突然跌倒雪中,他回头看了看秋叶,不再顾滑下的黑大衣,穿着鲜红的毛衣走向前,瞬间与周遭的雪白形成强烈对比,片头和此处都是强烈的对比,在片头是黑白对比,而此处是红白对比,没有用任何语言,却用颜色展现出渡边博子的释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几乎贯穿于整部影片的背景画面:雪。在日本的审美意识中,深受物哀传统的影响,例如日本国旗,以纯白为底色,这是很少有的,日本人爱白色,因为白色像雪,而雪则代表着纯洁。贯穿于整部影片的雪景,以其灵动的白色,成了整个爱恋故事纯洁的最好象征,同时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凄美,浸透在观众的心中进而使该片极具画面语言感染力
2、声音解析
片中,运用渡边博子与藤井树(女)的通信推动情节的发展,因此出现大量念信的旁白,不仅巧妙地将本该属于文学的语言转化为听觉语言,还赋予影片一种唯美的气息,增强了感染力。
在《情书》的制作过程中,岩井俊二邀请了专门的音乐团队为影片量身打造,使得其中的背景音乐与叙事的发展相得益彰。《情书》中的主要乐器是钢琴和大提琴,营造出一种微微的伤感,这对整部影片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电影是从藤井树的葬礼开始的,大提琴和钢琴的音乐象雪花一样覆盖了整个画面——白茫茫的积雪使山体、房子都呈现出单调、凄清、荒凉的死亡的颜色,也由此奠定了电影悲情的基调。
音乐还在影片中起了串场作用,在情节或场景发生转换时,便换一种旋律,让观众能够更自然的跟着转换视角。例如,由于片中渡边博子和藤井树(女)是同一个扮演者,音乐流出时,画面很自然地出现了读信或写信的一方,化解了频繁的场景转换以及一人饰两角可能带来的混乱,又弥合了空间的隔阂使对男藤井树的回忆流畅地成为一个整体。
感性的音乐是人物情感的外化表现,音乐同人的情感,人的内心写照有着直接联系。这部电影的音乐以提琴和钢琴为主,声音非常纯净,和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一样,纯净而美好,带给人最动人的美。比如:博子意外收到女生藤井的第一封回信时,钢琴音乐衬托了博子奇妙诧异的心理反应。最后女藤井树知道男藤井树转学之后,要去将摆在他桌上的菊花瓶摔碎,背景音乐又戛然而止,然后突出摔花瓶的声音,又用静止来表现周围人的惊讶心理。总之,感性的声音传达了丰富的情感,使抽象的感情如同音乐给人的感觉一样具体,使整部电影都沉浸在导演有意营造的氛围中,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被感动;另一方面,音符在表意方面也给观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去感受和想象,这些都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3、镜头
《情书》的开头是一段长镜头,前景是山间大片白色的雪,景深处是错落有致的青黑色房屋和树木,整个景致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意境深远,给人无尽遐想。此外,影片中多次运用升镜头,慢慢扩展视野,最后停留在一幅远景画面之中,并且多次出现这样的远景,例如镜头停在高大的雪山前等等,待到下一个镜头的时候,感觉这幅场景还闪现在脑海中,导演很好的抓住了视觉停留这一技巧,多加利用,电影完了之后还能让一些场面在观众脑海中停留。
整段镜头的节奏平缓舒和,看起来安宁而干净,人物由近到远,由走到跑,整个画面人物占比逐渐减少,适当的留白使之陷入一种奇异而孤寂的美感之中,视觉跟随人物运动轨迹而转移,不知不觉心境也归于宁静。
情书电影——岩井俊二美学解析
成就这场“极致暗恋”的背后,是导演岩井俊二独特的“岩井美学”的加持。
一:自然之美
电影《情书》中,岩井俊二利用季节性的自然景物进行叙事抒情,唯美的画面中蕴含着丰富的意境,而这些画面本身又从抒情表意独立出来,形成天然的视觉美感。《情书》整部电影里都使用了雪景,从北海道到小樽、从山顶、屋顶、公路、无一不是白雪覆盖的一片。一方面,白雪隐喻亡者,象征着已然亡故的藤井树。而女主渡边博子所到之处,一切事物都覆盖在皑皑白雪中,象征着藤井树的痕迹无处不在。
另一方面,日本人擅以景寄情,雪正是女主内心世界的外化。
影片开头,白茫茫的背景,一袭黑衣的博子屏住呼吸,静静的躺着雪地之中,这一近景画面暗示着所有的情节都由这场面孔开始。紧接着,镜头开始凌乱的晃动,特写博子的博子面部与手部动作,她开始大口大口的呼吸。这是影片的一处经典场景,漫天飞雪的世界就是博子冰封心灵的外化,而雪则象征着她对已故男友无限的思念与追忆,在这两周年的忌日,其他人大多都已走出伤痛,说说笑笑的喝酒聊天,唯有博子,躲在这杳无人迹的地方,以屏住呼吸的行为,体验男友藤井树临死前的痛苦。由晃动凌乱的画面暗示生者的悲哀激动的情绪,而博子在雪地之中的缓慢移动,产生了一种在雪地中无法自由、无法前进的束缚感,隐喻博子困于男友逝世的伤痛之中,无法释怀!
除了白雪之外,电影中另外一个频繁出现的自然景物便是树。
在日本人的民俗信仰中,树木是古代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物象,对树木的感受和思索成为日本人自然观的根基,以木为先,成就了最初的自然美,也成为日本文化历史及艺术美的源头。《情书》结尾,爷爷告诉藤井树院子里有一棵树,是她出生那年种下的。女主角笑着在院子里找寻着这棵树,这看似平常的场景,实则意味着女主在经历了残酷的别离与创伤之后,迎来了温暖的新生。
影片的最后,女藤井树终于得知了男藤井树的死讯,大病了一场,在生死的边缘体验过之后,笼罩在女主身上的父亲死亡的阴霾才渐渐散去,而那些被她所忽略的年少的爱恋也破土而出,大病初愈的藤井树,如同那颗向上生长的树一般,获得新生。
二:物哀之美
“物哀”是从寂寞的心境中诞生的悲剧之美,物哀之美,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而岩井俊二的作品《情书》,也极好的传承了这种“睹物伤情、物我同哀”物哀之美。
《情书》这部电影,其故事内核便是“逝去”,青春的逝去、亲人的逝去、爱情的逝去,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哀伤。男藤井树与博子交往多时,却迟迟未对其求婚,年纪轻轻便在山难中逝世,临死之前仍然吟唱着那一首伤感的情歌。当死亡来临之际,他内心深处,仍然是青春记忆中的那个女孩;那一份未曾说出口的暗恋,注定成为秘密,随着自己的逝去而掩埋,这是他终身的遗憾,矛盾而哀伤。
渡边博子沉浸在男友逝世的伤痛之中,两年都无法走出,她看不到身边好友秋叶对她的爱慕,固执的不愿忘却;她心血来潮寄出的一封信,却意外的联系上了女藤井树,在后续信件往来中,渐渐的得知了深藏于男友心中的青春爱恋,悲哀的发现,自己或许只是一个影子,她难舍难弃的眷恋也如水中倒影那般虚无,她痛苦而无望。
相对比西方或炽热奔放、或曲折离奇的爱情电影,岩井俊二对于《情书》的情感调度更加的节制与含蓄。受日本物哀文化的影响,在塑造这段极致唯美的爱恋的同时,也暗含着青春的遗憾与残缺,但也正因为这种不圆满,使其透露出一股难以言说的美丽与忧愁,更加的回味悠长。
三:死亡之美
在岩井俊二的系列电影中,死亡同样是一大重要命题,一般人会对死亡讳莫如深避之不及,但岩井俊二却总是直面死亡,这很大一部分也是受日本独特生死观的影响。
电影《情书》中共有两个人物的死亡,一是男藤井树,二是女藤井树的父亲,面对这两处死亡,导演的表现非常含蓄。
男藤井树死于山难,但整部影片都没有这一灾难的直接镜头,而是通过描写女友博子对他的执念及追忆,突出其死亡的悲剧。而女藤井树父亲的死亡刻画,则更加隐晦,电影中有一处场景:少女藤井树在父亲葬礼结束之后,沿着结冰的坡道滑行,停下来时,她看到冰雪之中有一只死去的蜻蜓,僵直的躺在地上。她凝视着它,没有任何情绪的发问:爸爸死了?是吗?
整部电影没有大起大落的生死镜头,所用的色彩基调也是黑色与白色,突显出对死者的哀惜之情,两人的死亡也被刻画成了一种淡而绵长的哀伤。这是影片有关死亡的最直接的表现,然而岩井俊二的野心并不满足于表面肤浅的陈述,于他而言:
电影《情书》,并不简单描述死亡,而是想通过死亡,对重生与离逝进行探讨:在死亡发生时,生者如何面对已逝者,如何在死亡的沉痛中脱身继续生活?而这一命题,他需要借助两位女主给出答案。面对死亡,电影中的两位女主最初给出的答案是隐忍、逃避!
博子无法释怀男友的死,她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遗忘也拒绝新的情感。她深爱着死去的未婚夫,甚至不惜向早已变成公路的他家旧址发出一封信:“藤井树君,你好吗?我很好,渡边博子”。她深知这封信不可能得到回复,如此固执的举动背后,只因为她需要一遍一遍的确认这个死亡的讯息,直到自己相信为止。
而对于女藤井树而言,父亲的离世对她来说是巨大的创伤,她选择了将其深埋心中。她一直感冒咳嗽,却坚持不肯去医院,最后在母亲的哄骗下,才来到医院,坐在长椅上等待叫号的时候,迷迷糊糊的睡着,陷入了梦境之中:她也是这般坐在走廊长椅之上,尽头处忽然亮起一道刺眼的曝光,一架病床在走廊拐角处朝她的方向驶来,四周空无一人,气氛显得阴森恐怖;而后镜头快速切换,病床的周围突然多了医生与护士,后面则是紧紧跟随着的母亲和爷爷,而她的父亲正躺在病床之上,戴着氧气罩奄奄一息······
对于死亡,她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隐忍与逃避,任由死亡的阴影笼罩,无法走出。但随着那一封神奇的“信”,那一段尘封的爱的往事的开启,两人对于死亡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态度。
在与女藤井树的通信中,博子终于发现了这是一段无望的爱情,明白了曾经的“一见钟情”或许真的是另有玄机。而女藤井树也因为这一次往事的追忆,渐渐清晰了少年对自己的情愫,在骤然得知对方的死讯之后,病情加重,如同她父亲一样在雪天重病复发,最后由爷爷背着到医院抢救。
博子意识到:只有忘却这一段镜花水月般的爱情,她才能重新振作生活。而女藤井树也在生死边缘体验过死亡之后,豁然开朗,重新回忆起身边那些被自己所忽视、掩埋的爱的记忆。
于是,两位女主在各自对于死亡的“疼痛”之后获得了新生:博子奔向空旷的雪地中,冲着雪山声嘶力竭的呐喊:你好吗?我很好!画面一切,躺在病床上的刚抢救回来的女藤井树发出同样的呓语:你好吗?我很好!
这一刻,回忆与忘却第一次重叠,这两个备受死亡悲哀的人找到了各自的救赎之道:博子选择了忘却,忘却这段不美满的爱情;而女藤井树选择了记忆,珍藏爱的回忆,带着爱好好生活。
至此,岩井俊二的“死亡美学”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升华:死亡的哀伤没有减弱,但逝者已矣,哀伤之余,生者更应该好好生活。
正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小说中写的:死并不是完结,而是对生的另一种延续。
情书电影——观后感
你好吗?我很好。“这句穿越时空的问话,超越了本身赋子它的意义,直接追问到了生命本身。这句话是本部电影所表达的主旨,也是其精华所在。
《情书》有着传统的日本式的悲哀美,有着对于独立诗性的追求。在这个已知的世界寻找另一个自己是自古以来的一种来源于灵魂深处的追寻,而这部电影正是敏说的抓住了这种镜像的白识。从而用影片这种特殊的形式载体,委婉的,敏感的,细致地传达对于生命本身的追问。
就像本尼迪克特所书《菊与刀》中对于日本文化有着这样的理解:宿命、极端、传统、忠、自傲中隐藏着自卑,这些奠定了日本电影的基调。而《情书》的特别之处它着重表现那种传统的悲哀既是美的日本式美学观念。整部电影总体格局较为灰暗,但不失色彩。没有极力的表现对于死者的缅怀和伤感,而是传达一种对于生命的关怀和鼓励。
除了在内涵与主旨不平凡之外,它的拍摄手法,也很有看点。渡边博子和女藤井树虽然是同一个面孔,但电影赋予了她们不同色身份,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情感,因而表现出来形象气质也各不相同。渡边博子因为久久不能忘怀死去的恋人,固执地寻找有关他的成长记忆。因而她的镜头一直是灰暗的,从一开始就蒙上了悲哀的色彩。与女藤井树充满活力与暖色调的情感对比,悲哀之处更显深刻。整个故事就奠定了这样的基调,压抑,悲哀,却无处发泄。直到渡边博子在雪地里的那无力的发泄,追问生命本身的对话,才揭示电影深藏于悲伤后面的阳光和对于生命的感激与鼓励,也给了观众一个发泄内心愁苦,伤感的机会。
生命终结于自然,就仿佛终结于永恒,而此时将悲哀视为美,无疑是最好的安慰。探讨生存与死亡
也许并不是这部影片的主旋律,但青春并不是仅仅以单线铺成的成长经历,它更多承载着我们对于生命最朴质的感知,也即是对于永恒之爱的渴望。
年少时的爱,清澈得不沾染丝毫欲望,纯洁如雪,深远若天际。如果不去深究,或许我们永远不会如此清晰的知道,自己在别人心中,究竟曾是怎样的位置。能够记忆的,或许只有窗前那恍惚的身影,静默的脸颊,或许只有那些点点滴滴的荒唐片断,以及百折千回的细密情怀。我静而坦然地走向离别,就好像藤井树骑着单车消失在小樽的街道,没有背负丝毫的哀痛。时间深处的心意也只有经过时问的荡涤,才能够如此隽永悠长。
博子的爱浓烈深沉,藤井树却如此内敛羞涩。然而爱,却偏偏相差不起一毫厘。曾经因羞涩而错失,如今的热烈!又留不住。爱的无措、命运的无可言喻,或许是这段故事永远无法抹去的悲伤特质。
这篇超长且超全的情书电影解析影评就到这里结束了,最后以一句话送给观看这篇影评的大家作为结尾吧。
终将告别遗憾,也是忘记才能前行。一切的一切,正因为已经过去,那些意义和所谓真相都不再重要。遗憾不是缺憾,内心圆满则为圆满。回忆只存在于过去,过度牵挂反而绊住自己。唯有珍惜眼前,目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