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影评-深度解析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影片根据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背景设定在2075年。由郭帆执导,吴京特别出演、屈楚萧、赵今麦、李光洁、吴孟达等领衔主演的科幻冒险电影。许多人想了解一下《流浪地球》的相关解析。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深度讲解科幻片流浪地球吧~
影片评析
《流浪地球》被赞为中国科幻片的里程碑,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影片在叫好又叫座的同时,打动观众的不仅是精良的制作,更源于影片中所传达出的人类对于真理的热忱追求、坚定的意志和国际**的美学叙事。
在科幻片之外,也可以把《流浪地球》看作一种英雄叙事,英雄无意卷入冒险,受到召唤,被导师所感召,经历磨难,最终回归正常世界。在英雄叙事之中,始终令人感到热泪盈眶的都是人性在其中散发的光辉,是坚强的意志和牺牲小我的品德,是英雄克服每一个自我的私欲,更是不离故土的情感。
坚强的意志,柏拉图视意志为“善”的一种,在影片中坚定的意志体现在救援小队从上海步行至杭州运送火石,哪怕是活活被冻死也绝不放弃的坚定意志。或许用文字描述显得故意煽情,不过这一情节在原片中只是一个小小片段。由坚定的意志更进一步的便是牺牲精神,或许在灾难片中牺牲已成为滥觞,但放弃小我为了更多的人的牺牲精神依然能让观众买账。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大概没有那么多重大的时刻,能改变命运甚至挽救他人生命。现实中我们都会称作出这样壮举的人为英雄。对于英雄的向往和崇敬,才是影片中牺牲精神感染到观众的关键所在。每一个**和民族都需要英雄,有了英雄才能使一个民族和**中的人有着共同的身份认同,人们默认的英雄精神构成了**的善。
悲剧美学和色彩美学是《流浪地球》的亮眼之处,影片令人称道的其中一个部分就是美术设计,对于宇宙、飞船、科技感十足的未来高科技是科幻片最为引人关注的部分,而影片中对于行星发动机、未来世界的画面设计,以及片尾的活字印刷,都是符合中国观众审美需求的。
以冷色调作为全片的色彩基础,其他鲜艳的色彩诸如红色、黄色较少出现。而当主人公违规离开地下城来到地表后,颇具戏剧性的便是,代表着当代北京市、上海市的地标建筑:北京央视大楼“大裤衩”、上海东方明珠塔都被极寒气候冻成了冰雕。冰冻、浅蓝和深蓝色的冰,黑灰色的武器——冰冷的感觉,深蓝在这里是一种理性的美学象征,除蓝色之外影片中的冷色调也似乎在预示未来人类已经足够理智、冷静。
导演同样在《流浪地球》中体现悲剧美学,影片中的悲剧美学自然不仅是人物角色的死去和牺牲,而在于片中全人类为拯救地球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但是结果依然是“地球错失了最后的逃逸机会”,向所有人类发出拯救地球的全球最高指令,最后借人工智能moss之口说出地球灭亡的结果早在救援开始之时已被推演出来。先给人类以希望,再打破希望,悲剧美学之义自此生发出来。但悲剧美学的意义在于把人性的崇高与卑鄙都逼出来,影片最终以刘培强和空间站的牺牲来完成对崇高的歌颂。
影片深度解析
1.流浪地球的计划因联合而产生
在工作上,由于太阳的膨胀和衰老,银河系不久就不再适宜人类生存了,太阳耀斑的频繁出现已使地球环境动荡不安。为使整个人类得以存活,行星发动机的发明应运而生。不久全世界就建成了数百个行星发动机来利用这些发动机把地球从银河系中推出来,踏上了寻找新家的漫漫征程。
事实上,这一设定本身就代表着统一,过去国外题材里,多以诺亚方舟为代表,避难所不过一人而已,一众高过一众,牺牲掉的也总是很大一部分,从来没有哪一环作品准备把整个人类和地球家园也一并挽救过来,这一点《流浪地球》显然已经实现。也是由于这种统一,在影片里出现了“流浪地球”计划。
2.同样是出于团结的考虑,片中的行星发动机得以顺利重新启动
在工作中地球计划被启动,地球运动得非常遥远,但由于太阳耀斑,大量行星发动机被扑灭,这时***拟定的紧急预案被启动,救援队各自携带弟弟区域内的火石出发去营救重新启动发动机。王磊还在小队之一当兵,征用韩子昂运载车运载火石到杭州1号行星发动机,其间途径上海并在途经上海时牺牲不少人员。
终于到达地面后,刘启因姥爷殉职与王磊各奔东西,王磊接着去杭州行星引擎,但是到达杭州行星引擎后却发现这台引擎已被熔岩装满,妻儿还在里面,于是一蹶不振。但这时刘启发现一辆运载车并进行维修,车上载有苏拉威西专用发动机火石,于是找到王磊,希望王磊能和自己救出苏拉威西。后来它们尚未抵达苏拉威西时,专项发动机已经饱和式施救,这时其它发动机已全数饱和式施救并重新启动完毕。
可见每个人都团结一致,当地球要毁灭时,每个人还是团结一致,于是行星发动机终于重新启动,刘培强更与每个人团结一致从而牺牲自己来完成计划,应该说正是由于这一团结一致,地球才得以顺利获救。
大家快去看看这部电影吧!
流浪地球评析
流浪地球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