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文字魔砖区别
古希腊历史学家、“历史之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馈赠的厚礼”。生生不息的尼罗河,在古埃及广袤的沙漠中流过,每年7-9月定期泛滥,洪水带来富含养分的沉积物,形成了尼罗河流域肥沃的黑土地,成了埃及文明得以生长发育的沃土。所以,尽管古希腊人称“埃及”为Egypt,而古埃及人却称自己的家乡为“凯默特”(Kemet),意即“黑色的土地”。目前在意大利巴勒莫博物馆还留保存着一块著名的“巴勒莫石碑”,石碑上的象形文字清晰地记载了尼罗河每年洪水顶峰的水位,映射了古埃及一部兴衰史。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石碑作为破解象形文字钥匙的重要性。1822年,完整尺寸的石碑文字复制品最终出现在埃及科学院出版的《埃及记叙》第五卷的三个版面上。因为即使运用最大尺寸的纸张来印刷,石头面积也太大了,无法复制在同一张纸上。也就是第五卷面世这一年,象形文字的揭秘才初见端倪。
至于象形文字的破译,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士兵和一个法国学者。随着拿破仑远征埃及,也同时掀起了研究古代文明的热潮,埃及十九世纪时,一个法国士兵发现了罗塞塔石碑,上面的三种文字成为后来法国人商博良破译古代埃及及象形文字的基础。
德农继续随军深入埃及腹地。他经过了伊德福古城和伊斯纳古城,记录荷鲁斯神庙象形文字。他为希拉康波里斯(Hierakonpolis)古城遗址写生,这个在古埃及语中叫做“尼肯”的古城,后来出土了古埃及最早的规范象形文字。他还在埃勒芳坦画下了阿门诺菲斯三世修建的圆柱形神庙。这座建筑于1822年被人为拆毁,德农的这幅画是神庙现存唯一的记录。他最后到达阿斯旺和尼罗河第一瀑布,抵达了今天埃及的最南部边界。
(由生活于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时代的祭司所制作的石碑,其刻有三种文字,分別为圣书体(古埃及象形文字)、世俗体及希腊文字。自1802年起,石碑便于大英博物馆公开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