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
诗意漫画
博尔赫斯说,永恒属于时间的范畴,所以永恒也是匆匆过客,但恒久的诗意似乎对此不以为然;我们可以不读诗、不写诗,可以轻佻地臧否诗歌、讥讽诗人,但恒久的诗意对此依旧不以为然。恒久的诗意是基因、是背景、是渗透,早已超越了诗歌本身,早已不仅仅是诗歌的内部命题止于闭门造车。
为深挖诗词育人价值,学校开展全方位的诗意教育:开发诗意育德校本教材《家**怀铭记诗情》《品格塑造彰显诗韵》《文化传承盎然诗意》;坚持“一日一诵”活动,诵读经典之作;每周一升旗仪式时,进行班级诗教文化展示活动;定期举办诗歌创作大赛、校园诗词大会、诗歌朗诵比赛、“诗意文化育德”主题班会说课比赛等与诗有关的文化活动。
在古代的诗歌当中,日常的琐屑事物是很难入诗,但是对今天来说,人类文化过于发达,生活中的几乎全部事物都沾染了人类的痕迹,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现代的诗意,因此,这种现代的诗意不一定是纯然美好的,而是包含着苦闷、苦涩、悖论、涣散、绝望等等负面情感。诗对这种情感的抒发,也让现代人的心灵世界得到一种自我认知、获得一份自我认同,从而才有与更大的道相接续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常生活的诗意与现代山水精神的内在是相通的。好的诗歌应该在生活的远与近之间游走,在日常性与山水诗意中寻找动态平衡,并互为镜像,才会发掘出富有深度的张力结构。
诗歌是生活中发光的部分,它往往是被遮蔽的,在生活中是隐而不显的。我们要用某种超越性的生命态度和精神视野,将生活中这发光的部分不断擦亮。而当我们在山水之中徜徉时,那被遮蔽的日常生活之诗意,也将被迷人的山光水色唤醒和点燃。
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山水精神与古典诗意有着一致性。在山水之中,古人体会到的是自然的大道,而古典的诗意必须要接通那个大道。人在山水中是渺小的存在,甚至是不存在的,像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但这种不存在并非死亡的痛苦,而是让人平和舒适,静心肃穆。因为人的生存诗意与宇宙大道合二为一,天人合一。
生态诗歌地方感的建构,与笼统的地域诗歌概念还不是一回事。如果更直接地说,这是要建立起这个地方的生态诗歌地理和自然历史。它首先根植于地方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并由此元素出发,以富有想象力的重构,在诗歌中创造一个“生物多样性”和“生命共同体”的诗意栖居。当然,它是由诗人的心灵与这块土地上的自然生物、生活形态、文化形态对话交融呈现出的“诗意生活”和“未来梦想”。就如清远生态诗歌一直所追求和亦已具有的“实践性品格”一样。在这里,生态性与地方性、民族性是融合为一的,是把人与自然作为共同主体整体性地建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