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村庄cos内容
1920年10月15日,随着欧洲人的入驻,瓦加杜古出台了一项法令,法令**在欧洲人聚集区周边划分一个边界,在边界的另一边将专门为非洲人设立村庄。这项法令表现出欧洲殖民官员一种十分自私的诉求:边界对面的非洲人能够为城市的**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但同时欧洲人又要防止非洲人涌入欧洲区,于是试图将非洲人限制在某一范围内。
最重要的是,部落的酋长是一位女性酋长,她所需要的一切都由部落提供,而且是最好的,如果她看上的男性都必须是归她。整个部落由58个村庄组成,部落位于非洲喀麦隆,这些村庄都由女酋长指挥。
在1950年代下半叶,博博-迪乌拉索、孔布古迪乌拉索人的古老社区、博洛马科特的新社区以及库尼玛和兵杜古索的边远村庄被重新划分。瓦加杜古所有的非洲社区,包括莫罗·纳巴的贵族和仆人居住的社区,在50年代也都被重新规划。如果说20世纪20年代塑造了殖民城市的欧洲中心区,那么50年代则是非洲古城**最重要的转折点。
针对殖民城市的黑人区,为了控制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由于安全和经济原因不断增加的人口流动,补充性住房仍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殖民干预的首要形式。殖民**不断拆除非洲古老城区的村庄,开始重新规划。
二叔厂里当时有员工100多人,基本上是从附近的村庄招聘而来的,但有一个共同点,所有员工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年轻女孩子,只有几个是中国的男同事,我问二叔为什么不招男的,他说:“这你我不懂了,非洲男人比较懒,做事不太靠谱,而非洲女人就不同了,非洲女人不但勤快而且还听话,管理起来方便多了”!不得不佩服二叔的聪明才智,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乌干达男尊女卑的现象比较严重吧!在乌干达,家务活基本上是女人的事,哪怕女人上班再累回家,还是要做饭做家务的,比如乌干达的主食西玛,那可是乌干达女人的绝活,男人基本上不会做,可想而知,乌干达女人是有多么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