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活着
就这样活着作者
余华认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但我想,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好好地活着。这不,你看他笔下的福贵就超越了“仅仅活着”的意义——
“活着”是生命的个体化情结,同时是人类的普遍现象。有人说,福贵为了活着而活着,他生命的价值实际上已经丧失了。但是,如果连活着都做不到,又哪来的生命价值呢?余华在《活着》的韩文版自序里写道:
通过福贵这个人物,作者想表达的是:"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本身就是意义所在,能在这世间活着,经历阳光或阴雨,走过春夏或秋冬,见证生和死,有过疼痛和欢乐,熬过困难和黑暗,这原本就是一件极具意义的事,何必再脱离活着本身,去向外寻找意义?"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再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余华《活着》里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福贵,在生命中至亲的亲人都相继离开他以后,陪伴他的只有那头名字也叫神福贵的老牛。无论生活多苦多难,福贵一直坚强乐观的活着。
10年前,我第一次读完《活着》,被她极力渲染的苦难压得难以喘息,深感活着之不易,惊叹人生之艰难,主人公的惨痛遭遇几度令我掩卷落泪。那时,我以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反映特定时期的人们活着的艰难、活着的坚韧和活着的勇气,正如作者余华在中文版序言讲到的一样:《活着》是“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年轻的我欣喜地以为自己读懂了作品,理解了作者,并暗下决心:要像福贵那样直面艰难困苦,勇敢而坚定地活着。然而,当不久前我再次读完《活着》,曾经满脑晃动的生活苦难依然汹涌澎湃,但却没有那么震撼人心了,因为我开始对福贵承受苦难的能力感到无法理解,甚至怀疑作者所描述生活的合理性。
躺在床上,仿佛一枕如舟,便任心随梦去。醒来时,天已亮了,怏怏而起,感觉一颗漂去的心还没有找回着落。随手翻开枕边**学者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借老校长的,他前段时间买了一套傅佩荣的全集。我独独喜欢这本。“哲学”的原意是”爱好智慧”,为何只说”爱好”而不说”拥有”呢?这是因为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都一致认为人在活着的时候,一切认识皆离不开感官,而感官始终受制于现象世界的变化,既然是变化,就代表无常,试问无常之中会有智慧吗?而“爱好”一词表示心有所向,念*在*,可以逐渐接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