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春秋二有志于学
闯春秋二有志于学头像
“今也化金碧于惊泉怪石之墟,以为乡人祈福之所,每遇嘉辰令节,时和岁丰,有丝竹管弦之声,游赏于其下,则山川之胜,风物之美,登高作赋,吊古抒怀,宜其览者,自得之余,惟春秋书法,喜雨闵雨,皆曰有志于民者也。”碑中所谓“丝竹管弦之声”一定是雩祭迎神,或祈雨得雨后谢雨酬神,或春祈秋报时祀神演出活动,直到后来相沿成习,成为“每遇嘉辰令节,时和岁丰”乡人祈福之时,应润庙固定的节目。在“丝竹管弦”的伴奏下,应润庙内上演着一出出乡民喜闻乐见的歌舞百戏或院本杂剧,可以想见当时盛极一时的演剧活动。置身在绝胜的超山风景中,敬神之乐、赏戏之乐、游怡之乐融为一体,从娱神到娱人,最终皆为民之乐。
终日句:驰车走,指追逐名利之徒奔走不息。走,奔跑。“不见”句,指没有像孔子那样为探求治世之道而奔走的人。“问津”,典出《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桀溺是春秋时代的隐士。津指渡口。此二句诗,勾画出当世士人终日驰车奔走、竞相争逐名利之丑态,悲慨时无如孔子师弟子那种有志于世道人心者。《晋书》载:“以雅为**太傅,时王恂儿婚,宾客车骑甚众,会闻雅拜少傅,迴诣雅者过半。时风俗颓弊,无复廉耻。”渊明所指斥的,正是当时这种无耻之世风。以上四句,感愤当世之学风、世风,遂回应起笔“举世少复真”。世人奔走为名利,治世之道无问津。
刘沅曰:春秋,生民涂炭。以开之材,岂为无补?夫子忧世情切,故使之。开则以仕必本于所学,觉修己治人、体用之道,尚未自信,是其意有志于行义达道。本末之全,非小就也,子故说(悦)之。朱子“笃志”二字说得最好。凡天地民物,成己成人之道,必须一一实践于身心,始为实用。若空谈性命,而无足措诸伦物,是为禅宗伪学;若逐物求详,而无诚意正心功夫,是为俗吏浅学——皆非圣贤家法。
至今,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已经走过了30个春秋。在三十而立之年,回望来路,传播研究所始终以中国传播理论创新研究和**文化传播研究为方向,团结学界和业界有志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朋友,出版了多本著作刊物,共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努力朝成为海内外从事**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研究机构迈进。
孔子四十多岁时,开始游历列国,寻求有志于推行仁政的诸侯。然而,他在各国的尝试都未能成功,最终回到故乡鲁国。虽然没有在**上取得辉煌的成就,但他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却影响了千百年后的中国。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编辑古代经典,对《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