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核
地核动画
地球通常划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外部圈层是我们所处的地面及以上部分,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环境;内部圈层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核由固态内核及其外层的液态外核共同组成。
地核半径大约为3470公里,相当于地球半径的一半,地核体积为地球的,质量为地球的,地核的密度高于地幔和地壳。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内外核分界线在地表以下的5155公里处,外核主要是由铁和镍等元素构成的金属液体,金属液体在流动中产生了地球磁场,内核是致密的固态结构,内核中心的温度达到6800摄氏度,液体外核和固体内核处在旋转状态,彼此的旋转运动不受界面**力的影响。
1996年,北京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宋晓东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地震学家鲍尔-理查德首次证实了地球内核的自转,《科学》曾将地核自转的发现评为1996年的十大科技成果。地核相当于一颗冥王星的大小,由铁镍等金属构成的液态外核发生了反向旋转。地球科学家将地球结构形象地比喻为鸡蛋的构造,蛋壳对应地壳,蛋白好似地幔、蛋黄对应地核,外核在地心引力作用下形成了一个在地球中心区“悬浮”的液态金属球体。地球中心区的液态外核在引力平衡或失重状态下发生了缓慢的自转,但外核的自转方向和地球整体的自转方向刚好相反。
现在唯一不确定的就是以上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而相比地核冷却,科学家更担心的其实是地核冷却后带来的连锁反应,即地球磁场的消失与否。
跟其他类地行星相似,地球的内部构造为同心状圈层,从地表到地心一共分为三个大层,外面那层是地壳,中间那层为地幔,里面那层就是地核。至于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者两两隔开的分界面,主要是以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为依据来推测确定的。
在早期地核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构成地核的铁镍合金都是液态的。然而随着地球的热量不断散失,液态地核不断冷却,逐渐析出固态的金属物质向地心沉降,于是形成了一个固态的内核。这个过程至今仍然在持续,内核逐渐长大,如今它的半径已经达到了1220公里,比月亮略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