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在线阅读
那么,所谓“神农尝百草”之说为何在早没有,尔后才有,并称是辨其药性以治疾病的?本文开篇所说的这是误读和附会又从何说起呢?
今人如此误读,那古人呢?唐代王勃于其《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中所称:“昔者,万人疾疫,神农鞭草而救之。”很明显就是对“神农鞭百草”传说的误读。北宋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于志宁专》中所说“世谓神农氏尝药以拯含气”,则以“世谓”(即世间传说)为由,认可了“神农尝药”之说,这当然也是一种误读。可见今人的误读,完全源自古代,是从古至今一直在误读。但误读只是表面现象,实则是为附会,是为表明医药的源远流长,而托名“神农”,称“鞭百草”是辨其药性以治疾病的。
现在说起神农“尝百草”,几乎众口一辞,说是辨其药性,以治疾病。但据史料分析,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和附会,实际是为“播百谷”,解决吃饭问题。
该篇虽收录于《搜神记》,但并无神话色彩,虽然到两晋更替之际才被收录,实际却是很久很久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神农时期就有了的传说。在没有文字时靠口口相传,有了文字后,可能不止一次地被记载,但因故只有干宝所记幸存了下来。因此该传说就具有了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可以说,上至春秋时期的《礼记·祭法》的神农“殖百谷”,下至魏晋时期的《帝王世纪》的神农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疾病,都是据此传说而来。而之所以有了歧义,则是因后来的误读和附会。时至今日,也依然有很多人在误读和附会。而从今人的误读和附会,即可见古人的误读和附会。
这一切都应该与西晋末、东晋初的干宝所撰《搜神记》中的“神农鞭百草”有关。其全篇为:“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那么,所谓“神农尝百草”之说为何在早没有,尔后才有,并称是辨其药性以治疾病的?本文开篇所说的这是误读和附会又从何说起呢?
热搜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