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组合新手
由此可见,腰鼓从传入之初就已出现各种合奏形式。在与西域乐器为主的组合中对我国音乐产生冲击。入隋以后,宫廷宴乐体制的建立,西域乐器的悉数登台,衍生出形态各异的乐舞组合。在西凉乐、疏勒乐、高昌乐等隋唐多部乐中都可见腰鼓的配置。在与其它乐鼓的联用中构成打击乐组合,在乐队中起到指挥节奏的作用。
唐代,舞伎的加入使节奏乐器开始在乐队中居于显要的地位。各类乐鼓交叉使用,形成不同形态的打击乐组合。如敦煌中唐第154窟经变乐舞中的一例乐鼓组合,左侧一列乐队**有三件乐鼓。前两者为广首纤腹的腰鼓类乐器。前者为拍击的毛员鼓,后者为杖击的都昙鼓,末位乐伎所奏为直筒类杖击的羯鼓。西域的乐鼓组合成为当时乐舞发展的必然趋势,频繁出现在大型经变乐舞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答腊鼓在东传中原的过程中亦留下了大量的乐器图像。在北魏时期的河南巩义石窟寺中,在第1、4窟中都出现了答腊鼓及其乐器组合。乐器配置上,印度系乐鼓(腰鼓、答腊鼓、羯鼓)在乐队中占据相当的比重,可见其对我国中原音乐的深刻影响。
除了在乐队中担纲伴奏乐器之用,腰鼓在中唐时期还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它作为一种舞器,在经变乐舞中频频出现。在中唐榆林第25窟、晚唐莫高窟第108窟等都绘有腰鼓舞这种舞蹈形式。晚唐时期,甚至还出现腰鼓舞与反弹琵琶的双人舞组合。在此之后,腰鼓在我国历代音乐中都广受欢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是西域传来乐鼓中在我国使用最广泛的打击乐器。
羯鼓也是一种直筒型的乐鼓,与答腊鼓形似。演奏时将其横置于小牙床上,以鼓杖击打鼓面发声。此类形制的羯鼓早在北魏时期的巩义石窟中就已露面。如第1窟东壁第二位、第窟南壁右侧第一位均为拍奏羯鼓的乐伎形象)。另有磬、腰鼓、筚巢、筝、琵琶等乐器与之进行组合,形成雅、俗、胡三乐并存的格局。毋庸置疑,早期壁画中的乐器图像及组合形态真实地记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羯鼓在我国中原的流传情况。之后,在唐代迎来了发展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