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恶
色恶好看吗
自古以来,注意饮食卫生就是养生防病的重要内容。《论语》中就记载有孔子的饮食习惯“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就是说鱼肉不新鲜了不吃,颜色变了也不吃。
最后再来说说这个“鲜”,自古就有“宁吃鲜桃一口,不啃烂梨半筐”之说。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语》中谈到饮食问题的时候,就曾提到过:“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的观点。这里所谓的“肉败、色恶、臭恶”指的就是食物不新鲜,不新鲜的食物最好就不要吃了。新鲜的食物附带着大自然的阳气,有养护肠胃,调和身体阴阳之偏的作用。
菜肴的色泽还是衡量菜肴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消费者往往通过视觉对菜肴进行初步判断,菜肴的各种颜色应当自然、清新,合乎时宜,搭配和谐。反之,就会影响就餐者的胃口,孔子说:“色恶不食”。
林语堂根据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推断,孔妻对他“不得其酱不食、割不正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还是能够忍受的,但她偶然买不到新鲜食物,不得已叫孔鲤去店铺买了酒和熟食,孔子却说:“沽酒市脯不食。”在这种情况下,林语堂说:“她除了整一整行李、弃家逃走,还有什么办法呢?”
健康饮食的第一步,是把食材选好。不吃过期的、腐败的、发霉的、变色的食物,这是孔子坚守的质量底线。“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论语·乡*》)“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论语·乡*》)所谓“祭于公,不宿肉”,就是不要把**祭祀典礼上的祭肉留到第二天才吃。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里解释说:“古代的大夫、士都有助君祭祀之礼。天子诸侯的祭礼,当天清早宰杀牲畜,然后举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绎祭’。绎祭之后才令各人拿自己带来助祭的肉回去,或者又依贵贱等级分别颁赐祭肉。这样,祭于公的肉,在未颁下来以前,至少是放了一两宵了,因之不能再存放一夜。”